艺术|“三农”短视频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的叙事策略研究

admin 40 0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载体和交流媒介,短视频的UGC属性所带来的多元化的内容生产让平台的普通用户都可以成为短视频创作者。“三农”短视频是一种播放时长在5分钟之内,以农民为主体,在社交应用平台上将农村、农业生活现状本真呈现并发布的视频。在当下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农具”,“三农”短视频叙事为体验内容创意与制作提供不同于传统的叙事范式与创作方法。将“三农”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叙事实践中如何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三农”短视频的叙事特点

  (一)聚焦高度文化自觉的叙事逻辑

  短视频呈现的乡村生活话语有其固定的叙事逻辑。乡土、乡情、乡愁正成为一种铭刻于心的文化符号,也成为人们对于家乡的一种深深的眷恋。叙事是对我们理解乡村生活的一种呈现或解释。在短视频平台上,乡村的能见度越来越高,“三农”短视频越来越多地出现,唤醒人们留住深深烙印在心中的乡土记忆,吸引更多受众“驻足”停留观看和追捧,构建对乡村生活的感知,生发对浪漫田园生活方式的想象与期待。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某短视频平台粉丝量过万的“三农”创作者超4万人,“三农”相关视频日均播放量超42亿次,满足了受众层面对于作品真实又接地气的审美需求。当工作侵蚀生活,物质僭越精神,现代人的精神负荷越来越重。乡村文化精神特质和深远价值得以体现,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隐藏在历史积淀塑造的人文内涵中,蕴含自然古朴韵味,反映在乡村村民独特的生活方式里。

  (二)深化联结人与乡村的叙事情感

  情感是人类共有以及共同需求的元素。叙事的目的是传达知识、情感、价值和信仰,就是把叙事看作修辞。在观看过程中,短视频中的影像传达出的情感信息是创作者在叙事行为中传达出来的希望被受众接受的信息,而受众在观看中产生的情感则是对短视频意义在创作者之后的再次构建,并且是受众个体实践与自我心理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情感反应。“三农”短视频中通过叙述载体展示的乡村烟火生活传达的情感会感染受众,能够引发生活在城市中人们的共鸣,满足了其多层次的情感需求,获得更强烈的共情意识。满足了此类情感投射,尤其是对于成长过程离农业和农村并不遥远,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受众,能让他们看后找到自己乡村生活中的记忆与痕迹,产生深刻情感连接和身份认同。

  (三)以乡村生产生活为叙事主题

  主题是艺术作品所反映的一定生活现象的社会意义和艺术家对于这种生活现象的认识与评价。要想创作优质的内容,首先需要考虑的则是主题的选择。高尔基说:“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那些在主题上反映时代进步,立足山乡巨变,饱含真情实感的作品自然能够引发受众共鸣,是影视艺术创作过程必须把握的重要内容。我们都知道优质短视频的地基是:丰富的内容素材凸显乡村特色。美食、风景、绿野田畴、传统技艺……从村容村貌到民俗民风,从现代农业到富农产业,“三农”短视频将乡村生活的人、情、事、味丰富元素集合起来,打通了不同受众群体,使受众观后有感可发、有话想说,对乡村文化的话语创新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沉浸体验真实客观的叙事场景

  作为影视艺术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场景是人物所处的空间,是故事承载发生的地点。合适的场景能够营造出特定的艺术形象和空间形象。媒介景观的再现需要借助修辞艺术,对地域景观进行“创造性、想象性阐释”,激发观看者对地域景观的想象和向往。在短视频当中场景与剧情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场景艺术对于作品中人物实际生活和剧情必须表现的纯粹且自然才能够让受众接受。在快节奏且又紧张生活之余,场景可以让个体迅速沉浸其中并建立起与其他工作生活场景之间便捷的连接。声画并茂动态化的短视频场景满足叙事需求,也更符合当下的时间碎片化认知。文化上虚幻的思乡与现实的逼仄,驱赶着都市人暂时告别被压力包裹的现实,催生出让乌托邦变成现实的冲动,走向田野,回归自然。

  (五)精准运用故事化的叙事技巧

  短视频形式上短小精悍、文本平民化的特点使得信息承载量有限。在去中心化的传播理念下,如何让自己的短视频作品特点鲜明,脱颖而出,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示清楚呈现精彩内容是值得创作者思考的问题。因此需要调动影像化的元素来更好的完成短视频的艺术创作。UGC模式下拍摄农村的原生态地理风貌、乡间美景、农家宴席、田间农忙等景象,激发观看者对“一箪食,一瓢饮”的自然向往,除了越来越精美的画质和剪辑效果,更注重的是叙事技巧的提升。借助“三农”短视频镜头,从乡村振兴到脱贫致富再到青年人才回归,通过对现实乡村生活中平凡个体进行精细化捕捉、挖掘和再现,辅以自然风光和场景音乐,提升视听语言激起受众共情并引发人们深入思考,乡村生活是平淡的、审美的、诗意的栖居,用“慢”疗愈了四处蔓延的“集体焦虑”,短视频创作者带来各自各样奇妙的故事,共同分享百态人生,在共享中品味乡村生活的意义,构建出受众向往的诗意家园。

  艺术|“三农”短视频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的叙事策略研究-第1张图片-安阳富翔贸易公司

  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短视频创作工作照(图片来源: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

  二、“三农”短视频讲好乡村振兴故事的叙事策略

  (一)拓展农耕文化集体记忆书写的维度

  “三农”短视频赋权给普通用户,去“包装”的真实成了新的流量密码,这就加速了舆论场的整体下探至普通阶层。UGC模式下农村网民参与创作,用手机即可随时记录产出“三农”内容,成为叙事主体完成自我再现,增强了自我意识,实现了乡村日常生活审美的影像再造。例如,康仔农人视频里的田野阡陌炊烟柴火,晓凡凡在对话交流中演绎的乡下人情,通过内容的生产,这些屡屡出圈的视频作为叙述载体实现了创作者的话语表达,让乡村生活更具吸引力,影响了受众审美心理,藏匿在受众心底深处的乡土情结得以被释放,进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在“三农”短视频叙事中,很少能看到讲述式的宏达叙事,反而倾向一种更加个性化的叙事,与那些传播焦虑的经验分享不同,在农人们的视频里,受众得到的只有亲切和安慰。李子柒视频所呈现的田园牧歌唯美画风亦或是张同学视频原汁原味的粗粝写实,形构且满足受众从“他者”切换到“自我”的视阈变化。在短视频迅速崛起的今天,讲故事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小而美、小而优、小而多样化的思维发展来呈现乡村个体生活经验,建构简单平实的日常、生动形象的故事化表达,将投射点聚焦于乡村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体现了创作者在振兴乡村生活叙事中蕴藏积极、深刻的思考。

  (二)挖掘培育乡村文化优秀内核的认同

  早期李子柒田园诗式的短视频风格使受众沉浸于凝聚文化的、历史的乡村意象,回归到经美化的集体记忆中,也开启了另一种审美经验创造的可能性。以文本为中心,来自辽宁营口普通的农村青年张同学,也每天用视频记录着自己简单的乡村生活。他的视频因显粗粝,也更有一种乡土感,而被称为“男版李子柒”“低配李子柒”。以张同学在抖音上传的短视频为例,早晨睡醒起床了,简单收拾一下床铺,把昨晚的剩饭菜加热一下匆忙吃掉,时常会和亲朋好友围坐家中聊聊天。“娃哈哈”“钥匙放在砖头下”“烧柴火做饭”“小卖部赊账”等等日常生活情节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找到曾经历过的共鸣点。这类短视频呈现的农村生活淳朴、无滤镜和慢节奏,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及背后的乡土人情展现包涵着生活哲理和人性美质,加之真实的情感表达自然让人觉得很亲近,而富有记忆点的生活点滴自然勾起了农村生活的记忆,与压力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形成了鲜明反差,也给予了部分短视频受众短暂逃离现实焦虑的契机。正如处于快车道社会发展中的城市很难给予人们一个释放压力的窗口,乡村恰恰能提供这样一个寄托,让人物自我表现,故事自然生长。

  “三农”短视频以其紧扣大众情感心理的特点增强了感染力和吸引力,因而受到更多喜爱和欢迎。由于这种个人的情感反应是一种不可控因素,创作者在意图将信息传达给受众时就需要寻找一种文本的模式对受众的认知进行提示和引发,增强心灵上的归属感。如在帅农鸟哥的视频介绍里写着:在外打拼二十多年,学到不少生存的技能,却并没有实现梦想,回到农村才发现,家乡才是什么都不缺的地方。经过环境整治和梳理式改造,村庄有机更新,村容村貌改善。真切感受到乡村巨变后身为创作者的他,自觉地把这些融进自己的墙绘里。因此三农短视频通过遵循某种常规与惯例,叙述人们期待的故事,以满足人们带有经验的期待,从而激发受众的情感体验,使作品能够被受众接受与理解。

  (三)记录乡村生活百态传播田野新故事

  叙事在“三农”短视频中只是方法,而不是目的。短视频叙事主题从早前的粗浅意识到整体的故事渗透,从自然到社会,从现实到未来,显示出一定的理论认知与较强的使命担当,实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许多感人至深、引起国内外受众共鸣、共情、共振的作品,并不是建构出来的,反倒是深入田间地头、乡间村里的反射。例如,“川香秋月”是四川泸州的吴秋月与丈夫黄中平经营的抖音账号。2019年凭借一条石磨豆花的视频获得网友的点赞关注。回乡创业的泸州网红吴秋月是万千农村妇女的缩影,把镜头瞄准田间乡野,灶台餐桌,秉承勤劳朴实,持家仁爱的传统美德,在精神世界塑起坚硬的堡垒,为农村脱贫攻坚默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吴秋月的带动下,家乡种植户种的萝卜“走出大山”,经理塘和稻城晾晒,在泸州加工,最后再通过抖音电商销往全国各地。利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浓浓的家乡情怀与新理念相融合,“川香秋月”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把山货送出乡村,为全国的消费者带去美味,为农民带来收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农人的活力。

  关注脱贫致富的变化、美丽乡村的建设,亲历乡村发展的进程,用短视频承载广袤农村的时代变迁,讲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故事,传递最接地气的中国乡村真实形象,帮助网友在观看过程中实现群体身份的再生产,构筑起情感共鸣、身份认同。短视频里,一草一木,一家一户,一村一寨的变化,无不适以细微之处的美展示人的可爱、人的可亲。创作者要记录乡村的变迁,政策的扶持、村民的努力;展示农业新风貌、农村新风气、农人新风尚;鼓励更多年轻人走进乡村、走近农民、走入农业,进行“‘三农’体验式”短视频创作。短视频还要注重引领主流社会价值观,展示脱贫工作为农村留下的产业成果,将乡村建设的好物进行宣传。创作者还要观察村民生活状态、精神面貌的转变,体现基层群众不等不靠不懒,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建设一个美丽、和谐、文明的新农村。让勤劳上进的普通百姓成为叙事的建构者、被建构者和见证人,将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特色农产品、农作物构成叙事主体,从播种、插秧、田间管理到收获、生产、加工,这种体验式的创作经历,让更多人能够切身感受到红红火火的乡村生活,找到心中的“乡愁”,找准城乡融合的契合点,弥合城市化进程中对乡村文明的撕裂感,更给人带来精神愉悦。以小切口为窗,以美为指引,表达的恰是人文关怀和精神文明的提升,进而不断实现短视频产品的叙事优化,激发观看者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艺术|“三农”短视频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的叙事策略研究-第2张图片-安阳富翔贸易公司

  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短视频创作工作照(图片来源: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

  (四)体现乡村生活的自然变迁和审美潜力

  “三农”短视频大多是自然存在景,这些自然存在的场景建构了乡村独特的地域形象。乡村是自然美景,农作物、山林是天然风景,这些都是短视频叙事里最纯朴、最真实的自然场景,不需要刻意修饰或大动干戈。乡村经过几十年、甚上百年千年形成的村落布局、水系、道路、民居等,具有岁月的沧桑,历史的痕迹。人与自然之间由污染到治理、由破坏到保护的转变,正是建设山清水秀,大美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要求。三农短视频消弭了农村真实与虚拟性空间的界限,通过叙事主体的主观设计,在真实地理场景下,乡村韵味在镜头可视化中完成自然表达,实现乡村媒介景观的感知。“张同学”短视频里多以片段的、集中的、个体第一视点的角度建构起象征性的场景,不仅深化了短视频的主题,同时也更能加深观看者对于视频中人物的理解,激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大战略。另一位隐藏顶流帅农鸟哥用镜头邀受众走入他的世界,与他一同观摩充满“农村氛围”的艺术创作,感受农村生活的热气腾腾,以此给大众带来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在他走红的一条5分37秒时长的墙绘视频中,融合创意墙绘、美食制作、乡村生活等多个内容,让原本冗长的视频充满了乐趣。另一位因“你这背景太假了”而走红的网红“疆域阿力木”直播时也介绍家乡:“尉犁县的自然风光,背景‘假’又不假,远看像油画,走近你会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农民的主体性在UGC模式下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学习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逐渐变成身怀绝技的致富能手,传递出努力奋斗幸福生活的精神力量。

  “三农”短视频在拍摄上要做到细节饱满真实,“真实”是农村题材永恒的生命,相对于城市中的生活来说,乡村生活更为开放与自由。但“真实”又不是终极价值,而是希望从原生的环境、真实故事的书写,充满勃勃生机的农村振兴景象呈现在受众面前。一个个细节的积累和串联,聚焦乡村从贫穷到美如画的蜕变,展现了自然的乡村生活图景,保障了真实叙事过程,构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透过小小手机屏幕让人如临其境。以“蜀中桃子姐”龚向桃为例,小院里发生的一切,都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农村的朴素家庭引起了一大批网友的关注,产自农村的天然食材,地道自然的乡土佳肴,最家常的调料,最朴实的做法,就连饭桌上夫妻时不时地斗嘴打闹都能引起一大波共鸣。从细节上积蓄情感,蜀中桃子姐在抖音上传的短视频为千万粉丝展示着自己带有真实底色的农村生活,不仅常常勾起网友们的食欲,也成为一种独特的美食文化符号,让更多人看到了她的家乡自贡的美。“灶台上的乡愁”呈现了四川农村不经雕琢的美好给很多身处城市的人们一次心灵的洗礼。在直播中,将家乡的美食和特产带到全国各地,在内容到资本的转化过程中完成了内容变现和商业潜能的开发。

  (五)构建独特样式呈现诗意影像美学魅力

  叙事即故事,叙事的策略往往体现为叙述者对故事事件整体上的设计与组织重构。影视作品注重故事结构和情节的塑造,短视频和电影在此要求上是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受时长所限短视频没有多余空间感留给创作者进行铺垫,只有快速进入主题才能留住受众。在这样的叙事行为下,所有的叙事技巧都在叙述者的控制之下。目前互联网短视频常见的故事事件的安排重构所采取的技巧就是制造冲突。叙事的密度决定故事的推进速度,有矛盾就会有冲突,有冲突就会有碰撞。所以,剧情类“三农”短视频更注重故事中的任务、悬念、冲突等叙事元素设计。注重叙事时间的逻辑性,需要在一个有限的片段化的时空内快速抓住公众的眼球,以具象化的艺术形式触及受众内心。叙事学认为,情节展示了时间秩序之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演变,情节是叙述的语言产品。很多“三农”短视频以立体化、具象化、可视化的方式在视频的起始处设置一些诱因,在观看者心中植入某种动机,就可以成功建立观看期待。在情景式表演的戏剧点、情绪点,通过剪辑手法,强调冲突,带动受众的情感体验。也要后期剪辑有选择性的自由呈现,充分运用叙事元素的设计才能成功。所以创作者在推进叙事进程时候多注意这方面的思考,能够提升短视频鉴赏和创作能力。

  众所周知,很多优秀影像作品,每一个画面都经过导演的精心打磨,构图清晰精美。构图是用来讲故事的方式,但却远远不止“传递画面信息”这一个功能,另外精心设计的构图还可以展现视觉美感、揭示主题意义和渲染临场情绪。例如,在创作中采用前景构图可以让画面富有层次,拍摄对象醒目;三分线构图让拍摄画面紧凑,达到平衡和协调。中央和对称构图是将主要的物体放置在画面中央,体现一种对称的效果。很多短视频里拍摄有倒影的场景是应用对称的绝佳机会。画面构图的对称性对人的视觉冲力非常大,不仅能够给人带来最直接、最极致的审美体验,而且经常用来表现对于空间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对于故事内核的意义传达。在李子柒的很多短视频中我们都能看到构图的对称美感,画面中的前后景也是相互对应的,并且虚实相结合,给人一种独有的东方意境之美。尤其是在构建不同人物和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的情感时,可以非常巧妙地用自然的“物”将人物之间或环境之间按比例分开,使画面显示的信息更加清晰,情感也非常明确,体现出诗意的影像风格,既营造出丰富的视听享受,又指向写景加写意,情景交融,意韵相生的哲学思考。由此可见,短视频画面一定要简洁优美自然,切忌不要面面俱到,而是提炼出“精髓”,突出画面主体,主次分明。采用合理的构图方式才可以凸显短视频的最佳美感。很多“三农”短视频展现出风情化唯美和诗意的美学倾向,通过纪实化、写意化的影像符号紧扣时代脉搏,描摹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凝聚了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结语

  短视频快速发展,使用户自主生产内容成为一种潮流,最重要的短视频打破了主流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和民间话语体系割裂的状态,在协调性和统一性上建构了有效的传播路径。早期的“三农”短视频叙事多以低级当趣味,以低俗博眼球,贬低农民形象,不利于农村文化传播,影响了叙事成效。随着政府部门对短视频监管力度的加强和多个短视频平台对政府扶贫政策的响应、对正能量草根用户的扶持,低俗类农村短视频开始寻求转型,促使创作者们的叙事理念逐渐在思维上有了新的突破,以此解决以流量为主导忽视内涵建设和内容原创活力不足等问题,避免作品同质化套路化,标签化污名化,伪乡村和猎奇乡村。

  在乡村里读懂中国,“三农”内容越来越多地进入视野,受众实现了新的观看价值。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时期,短视频创作者需要创新突破改进叙事策略,丰富精品创作,用现代的思维与持续的活力为乡村发展注入能量,书写最生动、最真实的中国故事。叙事主题积极用视频展现乡村新气象、新生态、新画卷,以追求精神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不断走向鲜明和风格化,把握乡村视频的根基和脉络,增强作品的真实性与感染力,进一步吸引大众对于乡土的关注与喜爱,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发展,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

  (特邀作者:董莉,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副教授,从事戏剧与影视艺术研究)

  责编:勾晓庆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